<ol id="lxbzu"></ol>
  1. <samp id="lxbzu"></samp>

    <samp id="lxbzu"></samp>
    <progress id="lxbzu"></progress>

  2. <menuitem id="lxbzu"><strong id="lxbzu"></strong></menuitem>
  3. 請輸入關鍵字
    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安保知識
    非洲“拉薩熱”疾病相關知識
    發布時間: 2018.03.13 來源: CSTG集團綜合百度百科等資料

         【2018年3月13日CSTG集團綜合百度百科等資料】拉薩熱(Lassa fever),又名拉薩出血熱(Lassa hemorrhagic fever,LHF),別名Arenaviridae ,是一種由拉薩病毒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,傳播給人類的宿主通常是一種名為多乳鼠(英語名稱:Mastomys natalensis)的嚙齒類動物。該病因治療難度和傳染性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(Biosafety Level 4)病毒。拉薩熱首次被發現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,但是直到1969年才確定引起該病的病毒,此病毒為一種屬于沙粒病毒科的單鏈核糖核酸(RNA)病毒。已知拉沙熱在幾內亞、利比里亞、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亞部分地區流行,但在其它西非國家也可能存在。

            一、疾病概述

    拉薩熱病原為沙狀病毒科(Arenaviridae)的一種,屬于單股RNA病毒。此病為一種人畜共通疾病,可由動物攜帶病毒。拉薩熱病毒因第一例發生在1969年于非洲西部尼日利亞的拉薩命名。當時發現二位傳教士護士因感染該病毒而喪生。

    拉薩熱的主要發生地區為非洲西部,屬尼日利亞到塞拉利昂一帶的地方性傳染病,在幾內亞,利比亞,塞拉利昂,尼日利亞皆為疫區。但是因為傳播病毒的嚙齒類動物種類遍及非洲西部,因此實際發生地區也許已傳播到其它非洲西部區域的國家。拉薩熱病毒傳染的病例數每年在西非估計在100,000 到300,000人,大約5,000人死亡。在塞拉利昂及尼日利亞一些地區,約10%-16%至醫院尋求醫療的病患有拉薩熱病,這顯示了拉薩熱對這個區域的民眾所造成嚴重的沖擊。大約80%民眾感染拉薩熱病毒時,癥狀可能不明顯,其余20%感染拉薩熱病毒時,出現嚴重多系統疾病。致死率可能高達50%。致命病例發病14天內通常發生死亡。該病在妊娠后期尤其嚴重,在妊娠末3個月期間超過80% 的病例發生孕產婦死亡和(或)胎兒死亡。

            二、傳播方式

    拉薩熱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,即人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引起感染。拉沙病毒的動物宿主是 Mastomys 鼠屬的一種嚙齒目動物,普遍稱為“多乳鼠” 。多乳鼠屬嚙齒類動物繁殖快速,分布在東、西、中部非洲大草原和森林。感染拉沙病毒的多乳鼠并不發病,但它們可將病毒排放到其排泄物(尿和糞便)中。多乳鼠感染拉薩熱之后會進入一段無癥狀期,由糞便及尿液排出病毒,并可以在空氣中傳播。感染人體后,拉薩熱會延滯細胞免疫的作用,并造成猛發性毒血癥,可能造成死亡。

    綜合來看,拉薩熱有以下傳播方式:一是直接接觸感染病毒老鼠尿液、糞便、唾液或血液;二是食用沾有感染病毒老鼠尿液、糞便、唾液或血液的食物;三是直接接觸拉薩熱病人血液、尿液、唾液、咽喉分泌物或精液。

    三、臨床癥狀

    80%左右的人類感染為無癥狀;其余病例為嚴重的多系統疾病,病毒侵襲身體的若干器官,如肝、脾和腎。拉薩熱的潛伏期為6-21天。該病通常為漸進性發病,開始時出現發燒、全身虛弱和不適。幾天后可能出現頭痛、喉嚨痛、肌肉疼痛、胸痛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咳嗽以及腹痛,病程約1-4周。嚴重者可發展到出現頭頸部腫脹,胸腔積水,口、鼻、陰道或胃腸道出血,以及低血壓。也可能出現蛋白尿及血濃縮(hemoconcentration)。晚期可見休克、癲癇發作、震顫、定向障礙和昏迷。 25%的患者出現耳聾、其中半數在1-3個月后恢復某些功能。在恢復期間可出現短暫脫發和步履不穩。血液檢查可見淋巴球及血小板低下。兒童拉薩熱癥狀與成人類似,但亦有特別嚴重之病例,造成全身性水腫(swollen baby syndrome)及出血,預后極差。

    由于拉薩熱的癥狀如此各不相同和非特異性,往往難以進行臨床診斷,尤其在病程初期。拉薩熱很難與引起發燒的許多其它疾病區分,包括瘧疾、志賀氏菌病、傷寒、黃熱病和其它病毒性出血熱。

    四、治療及預后

    治療主要靠支持療法。目前臨床上治療拉薩熱的藥物主要為抗病毒藥利巴韋林(ribavirin),于發病后前六天內使用效果較佳,但無法減少耳聾發生率或嚴重度。目前此藥在懷孕婦女的使用上仍屬禁忌,主要的副作用包括溶血及抑制紅血球造血。拉薩熱預后不良的風險因子包括:高病毒血癥,血清AST值超過150 IU/L,出血,腦炎,水腫及第三期懷孕婦女等。拉薩熱的整體死亡率約1%,住院病患的死亡率約15-20%,而懷孕婦女及其胎兒的死亡率最高,胎兒死亡率可達80%以上。常見的感染后遺癥主要是單側或雙側耳聾,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例會有此后遺癥,一般都發生于早期恢復期,而在感染后1-3個月會有部分聽力恢復。

        五、感染控制

    拉薩熱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借由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的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、污染的食物或物品,以及被感染者的尖銳物扎傷或皮膚黏膜之暴露接觸。針對所有病患依據美國CDC建議感染管制之防護措施應包括:

    (一)標準防護措施

    1. 接觸病人前后、接觸其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后,應立即以消毒性洗手液洗手。

    2. 接觸病患或其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、黏膜及破損的皮膚時應戴手套。同一個病患身上執行不同的醫療行為時必須更換手套。在接觸另一個病患前應脫除手套、立即洗手,再戴上新的手套。

    3. 所有工作人員進入病室應穿戴完整之防護裝備,包括:口罩、眼罩、隔離衣、手套、鞋套及發帽,以避免被病患血液、體液或分泌物噴濺。

    4、避免與鼠類發生任何接觸。

    5、定期對周圍環境進行消毒。

    (二)空氣防護措施

    1. 病患需安置在單人之負壓隔離病房,且具有前室設計。

    2. 負壓隔離病房排出之空氣必須經由高效率過濾網過濾,才能排出戶外。

    3. 若有多位患者,必須集中放置同類病患,進行分區隔離(cohortprogram)。

    (三)使同一組醫護人員照護病患,集中護理且將進入病室的醫療工作人員數降至最少。

    (四)護理病患時針頭避免回套且置于耐穿刺容器中,以避免尖銳物扎傷或皮膚黏膜暴露接觸事件發生。

    (五)必要時嚴格限制訪客及照顧者。

    (六)隔離期間避免非必要的檢查、手術及轉床或移動病患。

    (七)每天以新鮮泡制的0.05%(1:100)漂白水消毒地面、浴廁及床旁環境。

    (八)若有血液或體液污染環境時,應以0.5%(1:10)漂白水消毒污染之環境。

    (九)所有垃圾均視為感染性廢棄物(如抽痰管、紗布等),使用雙層方式包裝、密封。

    (來源:CSTG集團綜合百度百科等資料)